走在太原街头,总能撞见历史的影子。老城墙根下晒太阳的大爷会跟你唠叨:“咱太原可是两千五百年的老城,古代叫‘龙城’,出过十九个皇帝呢!”但转头望向迎泽大街飞驰的地铁,玻璃幕墙折射着阳光的写字楼,又让人觉得这座城市正铆足劲往未来冲。这种新老交织的拉扯感,恰恰是太原最真实的模样。
提起山西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煤。作为省会的太原,确实曾靠着“黑金”风光无限。记得2021年煤炭价格暴涨时,太原GDP增速冲到9.2%,一口气突破五千亿大关,当时还雄心勃勃喊出“2025年冲刺万亿”的口号。可谁料到市场说变就变?去年增速跌到1.2%,在全国省会里垫了底。跟开便利店的老张聊天时,他嘬着烟摇头:“以前拉煤车半夜还在街上跑,现在清净多了。但你说转型吧,哪有那么容易?”
这话戳中了太原的痛处。这座“因煤而兴”的城市,如今超过一半的工业增加值还来自传统产业。走在太重集团的厂区,会看见很有意思的对比:一边是庞大的矿山机械,另一边却陈列着新下线的混动宽体车。“这车爬坡比柴油车带劲,还省15%油呢!”技术员小赵拍着橙黄色车身介绍。这种“重”与“绿”的嫁接,像是太原转型的缩影——既甩不开钢铁臂膀,又想抓住新能源的衣角。
转型的步子其实一直在迈。晋南钢铁厂搞起了氢能炼钢,烟囱冒的白雾不再是呛人的煤烟;大同的采煤塌陷区铺满光伏板,远远看去像给大地披了件蓝色铠甲;更别说满街跑的甲醇出租车,加次气比加油便宜三分之一。朋友在国润储能工作,有次聚餐兴奋地说:“咱们研发的全钒液流电池,现在能给整个机场供电!”这些碎片拼接起来,渐渐描出能源革命的模样。
但瓶颈也实实在在。有投资人私下吐槽:“去太原考察三四回,政策礼包给得挺足,可临签约总差口气。”数据显示太原民间投资占比比全国低十多个百分点,民营企业五百强居然没有一家注册在此。开咨询公司的李若冰感受更深:“大企业活得滋润,小厂子贷款难、收款更难。”她发现这两年企业债务纠纷特别多,办公室的律师忙得脚不沾地。
好在交通动脉正加速打通。今年初坐地铁1号线穿过汾河时,听见邻座阿姨惊叹:“去高铁站能省半小时!”这条串联火车站机场的“金腰带”,刚创造了近距离穿越百年老站“零沉降”的纪录。更值得期待的是中部六省共建交通枢纽的蓝图——将来从太原出发,三小时能抵达任何邻省省会。搞物流的老王盘算着:“等呼南高铁通了,南方水果早晨摘的,晚上就能摆上太原超市。”
这座城市骨子里的文旅基因也在苏醒。周末去晋阳湖散步,碰见北京来的摄影团,长枪短炮对着水鸟拍个不停。这个比西湖略小的人工湖,夏天能游泳钓鱼,冬天雾气蒸腾如仙境。导游小刘笑着说:“去年接了八趟研学团,孩子们最爱去晋祠看三千年的周柏。”藏在西山里的蒙山大佛结束修缮重新开放时,山道上挤满系红绸祈愿的年轻人。文旅局朋友透露:“正琢磨把避暑山庄的招牌打出去,夏天比北京低五六度呢!”
站在汾河岸边眺望,东边是林立的高楼,西边是青灰色的山峦。两千年前古人喊着“打开灵石口,空出晋阳湖”治水的故事,仿佛还在山谷间回荡。今天的太原人,何尝不是在闯另一条新路?那些风机旋转的群山,地铁穿梭的地底,实验室闪烁的屏幕,都在默默作答。这条路或许道阻且长,但当太重的新能源车驶向新疆,当晋阳湖的晚风拂过游客的笑脸,当老街巷的夜市飘起烟火气——这座老工业城的转身,已然留下动人的轨迹。
信康配资-网上正规实盘配资网站-配资炒股开户网站-实盘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